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

问题:

[单选] 在学习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有学生对其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太理解,就问老师:一种相思怎么会是两处闲愁呢?以下教师的解说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一下就明白了。这句和“身在两地情发一心”相似,“两处”即自己与心爱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处”在这里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下去问问正处于早恋中的同学,他们应该会有体会。

问题:

[单选] 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不同用法的一项是()。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问题:

[单选] 老师在讲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冒号的用法,举出以下例子,其中用法不正确的是()。

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一般地说: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强。。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我的孩子们还在上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问题:

[单选] 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小结: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拓展型结束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诵读柳词。结束语归纳出了柳词的特色及《雨霖铃》的词旨。从下阕的抒情手法自然过渡到结语中的柳词特色。力图通过柳词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

问题:

[单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问题:

[单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

问题:

[单选] 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我把题目中的“冷”改为“寒”“苦”,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心境即情。无法准确地表现“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二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凄凉。师:哪位接着说?生:一种思乡之情。师:绵绵的思乡情绪。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导入抓住问题,切中文意。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讲授法运用的恰到的好处。

问题:

[单选]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下面是一位教师鉴赏这一内容的课堂实录。师:我们如果把[端正好]改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该如何来描写呢?(学生5分钟准备)生: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气爽的晴朗秋景图:抬头望,碧空万里,白云飘动;低头看,黄花盛开,遍地金色。天蓝云白,遍地花黄,霜叶如火,色彩斑斓。师:这两位同学的描写截然相反,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景,究竟哪一个合理呢?生:我认为哀景更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西风紧”“雁阵”“凋零的黄花”等意象,这样就能很好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在离别时内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认为乐景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蓝天白云”“黄花”“霜林”等意象,从色彩上就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生:老师您也说过用乐景写哀情,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哀。师:其实刚才大家的争论,正代表了学术界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此时崔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是不言而喻的。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支曲子?(一学生朗读)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紧”“染”应该突出。生:应该读出愁苦之情。师:好,我们一齐朗读这支曲子。(学生齐读[端正好])以下对此课堂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由改写到诵读,不是简单地转承,而是欣赏语言艺术的深化和延伸。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争论,不利于课堂的正常进行。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曲子的领悟能力。

问题:

[单选] 教师节期间,有位学生给班主任(语文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如果你是该老师,你将如何处理?()

向该学生表示感谢,鼓励他好好努力学习。向该学生表达谢意,同时让其他同学也像这位同学一样试着给其他老师送去祝福。向这位学生表示感谢,但指出这则贺词的对象不对,让他送给别的老师。向这位学生表示谢意,以此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送贺词的知识,鼓励学生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制作一则贺词。

问题:

[单选] 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生: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生:两种情感:一悲一喜;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师:“妣”是谁?“大母”又是谁?生:“妣”是指已故的母亲。师:那已故的父亲又叫什么?生:考。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大母”就是指祖母。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生:对死者的尊称。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去世了。师:那能否在妻前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生: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为“亡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层层递进,思维逻辑紧密。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学习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师生互动流于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