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执教《热爱生命》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3)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不恰当的是()。

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该目标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不够合理。目标设计做到了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教学的生成性。

问题:

[单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以下对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常用的语文工具书主要是指字典、词典、书目、索引。该目标的主要指向是工具书的使用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是学生自发的,无需老师的介入。信息的搜集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外进行。

问题:

[单选] 阅读《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上课!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用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段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对以上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开场即道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洁明晰。教师研读教材能够做到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处理上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一直自己讲课,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了涟漪,引起了共鸣。

问题:

[单选] 阅读《木兰诗》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伙伴在遇到花木兰女装出现时言行神态如何?生:“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伙伴那吃惊的神态表演出来)生:老师给我们表演一下吧!教师课前并无相关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吃惊的神态表演:“啊,你是女人……”表演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教师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富有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能够应对偶然事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这节课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预见不充分。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问题:

[单选] 阅读以下某教师的教学随笔(片段),阅读后清完成后面的问题。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作品的魅力。所以我在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让学生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理解文本意境,沉浸于文本营造的美好氛围中,从而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活”,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歌曲播放可以取代教师的讲解,能够直接让学生领会文本意境。

问题:

[单选] 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生:(齐答,有的笑)反抗。师:不知道笑的同学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告诉我吗?生:(迟疑后终于开口)平时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想发泄一下时就这样给自己找理由的。师:(微笑)这个理由也没错啊。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不过,说出这句话的人本意可不在此。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生:听历史老师经常讲。说的是被压迫者总是会奋起反抗的,而斗争的原因不在别人,就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师: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入贴合文意,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恰当的导入,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中。由历史规律发散开来,帮助学生积累人文修养,发展发散思维。导入花费时间较长,不利于课文的教授。

问题:

[单选] 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放了一段腰鼓舞蹈的影片,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对该教师运用的多媒体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多媒体会占用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

[单选]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颗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备课《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灵光一现,心想何不将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完整的认识,又能让他们学习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在课堂上教师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写下了如下文字:“一个是富商的私人花园,一个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这段文字展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也用这样的句式进行描述)生: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生:一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该教师能够对文本进行对比教学,富有创新精神。该教师将写作训练穿插在阅读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该教师喧宾夺主,使学生的练习拘泥于教师的模板中,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

[单选] 阅读《武陵春》教学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一位老师在教李清照的《武陵春》时,根据课本里的注释,解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后,学生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该教师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该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恰当的是()。

该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并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该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该教师适时鼓励,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思考和表达的快乐。

问题:

[单选] 阅读某教师关于《乡愁》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愁绪万千: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此时他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今天,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他的乡愁。对上述课堂导入评价不恰当的是()。

该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情境氛围。该导入介绍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该导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了学习重点。该导入紧扣诗题,完全从解题入手,能够快速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