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初中某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课文后写道:"研讨与练习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

问题:

[单选] 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重要内容进行了回忆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阅读议论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问题:

[单选] 以下是某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作用的认知,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语文课程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合理规划课程目标,能够减少语文教学中的盲目性。语文课程目标具有控制作用,一旦制定了课程目标,所有的教学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执行。语文课程目标具有评价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管理作用,语文课程目标及其分层次、分类别的规定,给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内容。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师:什么鱼啊?生:娃娃鱼。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看到过没有?生(齐):没有。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生: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师:对了。我们以后可以到闰土的家乡去看看,大概总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还有什么问题?以下对这段教学实录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跳鱼有脚"是教科书中一个细枝末节.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拿出来讨论。老师顺其势而导之,避开正面回答,与学生进行"谈话式"交流,把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体现了教师的高超的教学机智。老师的引导非常巧妙,既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问,又有效地发挥了教材的作用。学生的问题跟理解课文内容毫无关系.而且也不可能讨论出什么结果来。

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下面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作者 三、检查预习四、听录音范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五、模仿录音,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2.思考:(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围绕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六、整首诗语言生动,句式整齐,读起来激情澎湃,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那份激昂。这回读要在刚才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和恰当的语气。第1节:明朗、坚定的语气;第2~8节:悲壮、沉思的语气;第9~11节:劝告、警醒的语气;第12节:欢快、奋发的语气。(开头、结尾齐读,2~3节男生读,4~8节女生读,9~11节男生读) 七、品读1.这首诗意蕴丰厚,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找出你体会最深的一句话谈谈感受。2.理想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很抽象,可本诗却让我们清晰可感,那么作者是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八、诵读品读后我们对这首诗的含蓄美和韵律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深情诵读,再次体味理想的内涵,感受理想的力量。 九、结语问题:这是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理想》一课的教学过程,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阅读《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实录(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的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师:一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要我们先做一思考,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在中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如《既生亮,何生关张》《谁偷了玉坠》等。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都是动宾结构。同学们,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生: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生:虽然都处于开头,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师:分论点处于开头,观点鲜明醒目。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不是更为简洁吗?(学生思考,相互讨论)生: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在结构上衔接紧密,逻辑性强。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层进关系。师:是的,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需的精神活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刚才我们说了,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是层进式结构。那么你们还知道,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且举了本文的例子,说明是总分式结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认真阅读,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学生先自学《幸福》,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里交流)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比较得很到位。这两篇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各显异彩。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师:同学们的比较分析都非常精当。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好的议论文写作,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有例证又有引证。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