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按照要求答题。题目一:《我的母亲》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相仿的,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呢?与同学进行交流,写成一个片段。题目二:春天是一个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季节,画家喜欢描画春天,诗人喜欢歌唱春天,请你选一幅表现春天风景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一首诗。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目一是片段写作,题目二是整篇写作。题目一的主旨是写亲情,题目二的主旨是写春景。题目一多采用记叙的写作手法,题目二多采用描写的写作手法。题目一与课文联系紧密,题目二与生活联系紧密。

问题:

[单选]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学完了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自助餐,你可以选作其中的一项。作业一:作者在肖像描写时重点描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请大家阅读鲁迅的《祝福》,鲁迅也着重写了祥林嫂的外貌,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写眼睛,它们两者在写眼睛的时候有什么异同,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与其他同学分享。作业二:大家回去之后写一写课后的词语,并且挑选其中的五个进行造句。作业三:请大家以“我最崇拜的人”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

问题:

[单选] 阅读《看云识天气》的课堂导入,按要求答题。大家都听说过“草船借箭”的故事吧!那孔明究竟是靠什么“借”得这十万支箭的呢?孔明又是怎样知道有大雾天气呢?小说里的孔明故弄玄虚了一番,其实他真正知道有大雾天气的是通过观天象,即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看云识天气”。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了解一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对上述导入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教师巧妙地将已学知识转换为本节课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这种导入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描写就是把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场景,告诉没有看到的人,通过自己的话语让其认识该事物。所以描写时,先要告诉别人“有什么”,让别人明白描写的对象;再告诉“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还要告诉别人“像什么”,使描写变得更形象生动,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修辞。这里的“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就是描写三原则。下列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有什么”“怎么样”是描写的基础,“像什么”是进一步的提升。“像什么”是区别描写好坏的关键。描写的三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像什么”既包括对修辞的使用,又包括对词语的推敲。

问题:

[单选] 阅读《背影》的课例评析(节选),回答问题。从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从篇首讲至篇末;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的情感。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条的集聚,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景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个教学设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各有千秋。例三的教学设计旨在对句子的品析。三个教学设计的教学“切口”越来越细小,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例一的人物、场景、情景分析有利于情感分析。

问题:

[单选] 学习《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布置了以下几项作业:(一)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对该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教师旨在多角度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三道题的设计属于作业三层次中的基本题。该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形式多样。该作业属于积累性作业,重在字词的积累。

问题:

[单选]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课后习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探究一下‘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对该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道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道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这道题旨在对诗歌写作背景的探究。

问题:

[单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的提高建立在系统了解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对阅读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

[单选] 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播放了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学生阅读该课文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景。用新颖的方式唤起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歌曲脱离了课文主旨,削弱了教学资源的价值。

问题:

[单选] 下列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终结性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的效果。终结性评价一般在单元、学期、学年终结时实施。终结性评价会认定学分、评定成绩。终结性评价的主体只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