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问题:

[单选]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要细心总结,灵活运用。以下是教师对《孔乙己》所做的教学结语,不合适的是()。

这节课我们已经将课文学完了,下课以后请大家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预习下一篇课文。。在旧中国不只有一个孔乙己,无数知识分子都是从黑暗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他们被愚弄、被压迫、被束缚。他们在旧社会里痛苦呻吟,这难道不是封建社会给一切贫苦、善良的知识分子造成的命运吗?今天,悲剧的孔乙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时代,知识分子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做了生活的主人,我们怎能不热爱今天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将来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怎么能不奋发向上,学好本领呢!。文章结尾处说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请同学们思考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中的片段,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何共同点,孔乙己和范进悲剧命运的成因有何相同之处。。

问题:

[单选] 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将其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情节和人物,重点分析个性化的人物和语言,联系课文,总结归纳。第一课时结束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在船上作者与于勒相认了,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于勒的信,作者和家人的生活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对这一课堂结束评价不恰当的是()。

引发了学生思考,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第一节课为第二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前后两节课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属于评议式结尾,问题与课文主题没有关系,偏离了教学目标。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剧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问题:

[单选] 下面是某老师讲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过程与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由悲壮到悲伤,既要建功立业又难回家乡的愁苦,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表述清晰合理,易于操作。过程与方法的表述不合理,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三个维度的目标分配平均合理,体现了诗歌学习的重点。

问题:

[单选] 某教师布置了一项教学任务“生活见闻与感悟”,每逢寒暑假或黄金周,她总会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假期的见闻和自己的感悟,事情无论大小,文字无论多少,只要是真实的见闻和发自内心的感受和认识就行。天长日久,学生养成了用心观察、勤于记录的习惯。对于这种作业形式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开发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资源学习写作。需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集体活动。

问题:

[单选] 下面是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手法。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文豪独特的个性与非凡的魅力。对以上教学目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教师把“感受大文豪独特个性”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太合适。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设置清晰.表述准确。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的设置合理,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问题:

[单选]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设置了《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几篇文言文。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些文言文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范文系统。

问题:

[单选] 以下某教师对7~9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学会修改别人的作文,使其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问题:

[单选] 以下某教师对7~9年级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讲述见闻,完整准确、突出要点。复述转述,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即兴演讲。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问题:

[单选] 以下是某教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理解,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