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一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述题库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一位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张老师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师。在下一次考试中,这位学生考了87分,并从此爱上了学习。听到这个故事,李老师作了模仿:在全班推行"借分"制。她规定,55分以上的同学必须"借分",借1分要在下一次考试中扣5分。这个规定一出台,立即在全班引起了轩然大波。下面对张、李两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张老师运用"借分"的方法,能与学生沟通、协商,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体现教师关心学生
B . 张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这种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
C . 张老师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更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动力
D . 张老师是针对一个学生采取的做法,李老师将此做法在全班推行,她比张老师更创新,定会收到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于1+1路径保护业务属性说法错误的是()。 在连接配置界面的保护类型选择“1+1路径保护”,在“节点不相关”、“链路不相关”、“SLRG分离”三个主备路由相关策略中不需要选择。 节点分离是指主备两条路由没有重合的节点。 链路分离是指主备两条路由没有重合的链路。 SRLG分离是指主备两条路由没有重合的SRLG。 阅读作文教学案例(节选),按要求答题"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话音刚落,就听见几个学生唉声叹气,还隐约听见一句"真乏味!"我装作没听见)"怎么都愁眉苦脸啊?如果作文让你们这么痛苦,那就翻到《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吧!"(我看见学生都露出笑脸,于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遍,全班齐读,要求咬准字音,流利朗读;第二遍,男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女生倾听后,评价男生的朗读)女生:"老师,我觉得男生的感情处理得不好。从课文第一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就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变成一朵金色花。所以,朗读时应读出渴望、向往之情来。"(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觉得目的达到了,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想象,而这节作文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该教学案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该教师把作文课变成阅读课,处理不当。 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应该做一次示范。 注重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顺应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照要求答题。题目一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选择,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晚上看什么电视节目?去什么餐馆用餐?这些问题常常让我们琢磨不定,不知所措,更不用说那些刚到这里的新移民和留学生了。请从上述事例或生活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来人解释该如何选择。题目二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题目一有明确的写作目的.题目二有具体的阅读对象。 题目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题目二引导学生运用资料。 题目一侧重训练写作能力,题目二侧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题目一重在考查说明的能力,题目二重在考查叙事的能力。 某教师在上语文写作课时,外面飘起的雪花吸引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该教师灵机一动,临时决定进行过程为赏雪、说雪、戏雪、写雪的活动体验课,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该教师的教学评价不恰当的是()。 这堂语文课充分的体现了语文课堂是生成的,与预设无关。 体现了写作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 该课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体现了教师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 某学校一初中教师在期末复习阶段向学生强调书面表达注意事项时说:"语言是一门艺术,作文习作中使用的语言要做到准确、规范。不同体裁的作文所使用的语言也要有所讲究,例如说明文,语言要准确、严谨;写诗歌,语言要凝练、简洁,要学会炼字;写散文,可使用抒情性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使用议论性语言,忌口语;学书信体文章,若为了宽慰对方或表达思念等目的,则要使用亲切的生活用语……"该教师还强调学生平时要多识记成语、名言警句,多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请问该校教师如上的写作教学是注重对学生哪方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训练。 语言训练。 审题能力训练。 立意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一位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张老师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师。在下一次考试中,这位学生考了87分,并从此爱上了学习。听到这个故事,李老师作了模仿:在全班推行"借分"制。她规定,55分以上的同学必须"借分",借1分要在下一次考试中扣5分。这个规定一出台,立即在全班引起了轩然大波。下面对张、李两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李老师的做法比较一刀切,没有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她这规定一出台,立即在全班引起了轩然大波,说明学生并未欣然接受。要知道只有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才会成功。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