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皮肤与性病学主治医师题库>外科休克题库

问题:

[单选,A1型题] 休克抑制期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

A . 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后的小静脉处在收缩期
B . 细胞内的溶酶体膜破裂,造成细胞自溶
C . 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D . 细胞能量来源主要是糖酵解
E . 毛细血管内有微细血栓形成

一个3岁小儿平均血压正常的是()。 60/40mmHg。 86/58mmHg。 96/60mmHg。 100/60mmHg。 110/80mmHg。 脑出血的内科疗法中,最重要是() 降低血压。 控制出血。 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 加强护理,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 气管切开,吸氧。 男,30岁,体重60kg,因交通事故造成脾破裂。入院时血压80/50mmHg,脉搏120次/分,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口渴,尿少,估计失血量为()。 2000~3000ml。 1700~2000ml。 1200~1600ml。 500~800ml。 <400ml。 患儿,女,3岁,生后即发现心脏有杂音,婴儿期喂养困难,易疲乏。经常咳嗽,因肺炎入院治疗。查体:生长发育落后,心前区隆起,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60次/分,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Ⅵ级粗糙收缩期杂音,P2亢进,诊断为室间隔缺损。该患儿面临的主要护理问题是()。 气体交换受损。 清理呼吸道无效。 潜在的并发症:心力衰竭。 活动无耐力。 营养失调。 患者,张某,男,50岁,在全麻下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回病房麻醉未清醒。该患者回病房后应取的体位是()。 A.仰卧位。 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半卧位。 头高卧位。 俯卧位。 休克抑制期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休克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衰竭期,具体表现为:①微循环收缩期:由于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兴奋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外周血管包括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血液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接通路回流心脏,代偿性增加生命器官的供血,而真毛细血管网血流大大减少,使全身大多数的组织缺氧;②微循环扩张期:由于组织细胞缺氧,乳酸增多,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麻痹扩张,而小静脉仍处收缩状态,真毛细血管网瘀血,静脉压增高,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缓慢;③微循环衰竭期:随着血流缓慢和酸中毒加重,毛细血管内血液黏稠度不断增加,血细胞和血小板凝集,微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过程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广泛出血。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