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项购物实验,先让购物者看一些他们喜爱的物品,或者厌恶的物品,以改变他们的情绪,然后再展示一些普通物品的图片,让购物者在其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受积极情绪控制的受试者,能够很快做出购买决定,且他们的决定更不容易被其他原因所改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心情愉快能让购物者做出快而不易变更的决定","提示售货员切不可让顾客购物时产生厌恶情绪","购物者看他们喜爱的物品会很快做出购买决定","情绪不好的购物者会很快改变他们的购买决定"]
有科学实验表明,大多数人并没有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只要一上网,人们的工作记忆就会严重超载,导致大脑额叶难以聚精会神地关注任何一件小事。同时,由于神经通路具有可塑性,上网越多,对大脑适应精力分散状态的训练就越多。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上网的人,只要离开互联网,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大脑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既能迅速解析各种信息,又能无拘无束的沉思冥想;既要能在互联网数字又要能隐退到田园中静思遐想。今天的问题在于状态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 ["网络限制了人类大脑的全面发展能力","网络使人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衰退","上网会使人的记忆力下降,精力分散","人类原本具备自由转换思想状态的能力"]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群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 ["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段、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解读它。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解读和理解构成了一部阿Q接受史,这部接受史没有终结,也永远不会终结。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符的是( ) ["阿Q的形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对阿Q的解读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对阿Q的解读与读者自身阅历有关","未来的人民对阿Q会有更新的解读"]
诗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媒体上,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很多优秀诗歌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走向舞台、影视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表演者的理解和感受,对诗歌进行了“第二次艺术创作”,辅以声光电等多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借助当代技术手段,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理解远胜古人","借助舞台、影视等艺术形式,诗歌可以保持长久生命力","表演者对诗歌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普及诗歌需要借助舞台、影视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媒体事件频发,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事件的发展。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过媒体把关后的媒体事件。随着网络的兴起,媒体事件更是集中地以网络事件的形式表现。在网络事件中,网民是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主体。他们的触角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时时处处监督着政府和官员的一举一动。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符的是( )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媒体事件频发,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事件的发展。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过媒体把关后的媒体事件。随着网络的兴起,媒体事件更是集中地以网络事件的形式表现。在网络事件中,网民是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主体。他们的触角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时时处处监督着政府和官员的一举一动。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符的是( )
- A网络监督呈现出广泛性和普遍性
- B网络对社会舆论有重大影响
- C媒体事件可能不是事件本身
- D网络监督比传统手段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