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一、简答题
1.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创办的几份报纸。
【答案】(1)于右任1906年东渡日本,加人中国同盟会,翌年4月回上海从事革命办报活动。《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刊,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凯觑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日发行量过万。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由杨毓麟等接办。
(2)1909年5月巧口,于右任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民呼口报》,自任社长,报名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革命色彩更为鲜明。内容分为言论、纪事、从录三部分,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8月2日于右任被拘捕,报纸在8月14日被迫关闭,9月8日于右任被判“逐出租界,,。
(3)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出狱后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起《民吁日报》。“民吁”二字有三层含义:一是“呼,,字去掉两点便成“吁”,表示即使被挖掉两只眼睛仍然要反映人民疾苦; 二是“吁”字由“于”字加“口”字组成,表示出自于右任之口; 三是不准“大声疾呼,,,暂且“长吁短叹,,罢。《民吁日报》创刊不久,连续发表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并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日本政府恼羞成怒,要求惩处该报,致使该报只出版了48天就被查封,并被勒令“永远停止出版”、“机器不准作印刷报纸之用’,。
(4)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又创办起《民立报》。该报创刊之初,言论还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日趋激烈,称清朝官吏为“民贼”,设立专门刊登贪官污吏罪行的《民贼小传》专栏,痛斥清政府为“倒行逆施之政府”,公开支持四川的保路风潮,详细报道革命党起义诸役的情况,公开预言“民党”即将“战胜政府”。该报编辑力量雄厚,宋教仁、范鸿仙、景耀月、陈其美、章十钊、叶楚枪、张季莺、吕志伊、马君武等报界精英均曾担任过编撰工作。该报日销两万多份,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1911年7月,成为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由于《民呼日报》、《民叮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
2. 简述新闻媒介和公民的新闻自由权的关系。
【答案】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198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五条明确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西方各国的宪法或《人权宣言》都明确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拥有新闻自由权。
新闻媒介和公民的新闻自由权的关系
(1)各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新闻自由权是不可转让的。人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委托任何机构来行使新闻自由权。但争取新闻自由最努力的总是新闻媒介,真正实践新闻自由权的也是新闻媒介。
(2)新闻媒介是向公众提供它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意见的专业机构,并以此作为新闻媒介的生存条件,一旦新闻媒介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那么它们就无法存在。为了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介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新闻自由即出版权、采访权、发表权。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媒介争取新闻自由的努力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3)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
①在当今的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形成一种垄断局面,旁人难以插足。
②尽管西方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每个公民有出版自由,但由于创办费用的问题,出版自由对于绝大多数人只是纸面上的权利。
③在现代社会,公众深深依赖着新闻媒介。而新闻媒介却常常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受众,侵犯受众知晓权,侵犯公众名誉和隐私权等。
因此,为了保护公众的各种权利和国家利益,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3. 宣传的七种策略。
【答案】宣传有以下七种策略:
(1)扣帽子或称辱骂法。
扣帽子是指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经过检查就拒绝和谴责它。如“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扣帽子经常在政治和战争时期的场合被使用,但很少用于广告。这种手段运用含有负面含义的贬损的语言或者词汇来描绘敌人。这种宣传手段试图给一个目标贴上某种公众所憎恶的标签,从而在公众中激起对该目标偏见。通常,扣帽子这种手段会以挖苦和讥讽的方式运用,经常在政治漫u 和文章中出现。
(2)粉饰法或光辉泛化法。
粉饰法是指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赞同它,如“新政”。这种方法在政治活动和政治宣传中被经常运用。粉饰是指对于个体接收者来说有着不同的积极含义的词,而这些词被连接到具有很高价值的概念上。当这些词被运用的时候,会促使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仅仅因为那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被牵扯进来。被经常用做粉饰词的包括荣誉,光荣,爱国,自由。
(3)移花接木法或转移法。
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如名人广告。这种手段试图使接受者用他们看待一个事物的方式同样地看待另外一个事物,在思想中将两者联系起来。尽管经常地被用来将负面感觉从一个事物上传递到另一个事物上,这种手段也可以被用于正面的方式。将一个事物联系到接受者尊重或者喜爱的另外一个事物,接受者就会产生积极的感觉。但是,在政治中,移花接木法经常被用来将指责或者负面感情从一个政治家身上转嫁到另一个政治家,他的朋友们或者政党成员身上,或者政党本身。
(4)证词法。
证词是指名言或者赞同的话,不管是否仍然和当下的情况密切相关,这些话试图将一位名人或者德高望重者和一件产品或者项目联系在一起。证词法和移花接木法非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试图将一位令人接受的人和另外一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证词法经常用于广告和政治攻势。
(5)平民百姓法。
宣传者采用平民百姓手段来试图使公众相信他的观点反应了那些普通人的观点,而他们在为普通人谋取福利。宣传者会经常试图用一些特别受众的口吻,以及用一些惯用语和笑话,来增强这种印象。这种手段在和上面提到的粉饰法一起运用的时候最有效,来试图说服公众,宣传者对于那些他们所珍视的观点的态度和他们是一样的,因而更加有说服力。
(6)洗牌法或洗牌作弊法。洗牌法,或称选择性遗漏,是指仅仅展示那些对某种理念或者提议有利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抵触的信息。选择使用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材料、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对某种观念、规划、人或产品作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洗牌法在几乎所有形式的宣传中都会使用,并且在用来劝说大众的时候非常有效。尽管大部分在洗牌法的运用中所展示的信息是真实的,这种方法的危险在于它忽略了重要的信息。
(7)挟众宣传或乐队花车法。
挟众宣传是一种在战争期间和和平时期都最惯常的手段,并且在现代广告宣传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挟众宣传吸引接受者去跟从人群,去加入人群,因为别人也这样做。由于通常的人总是想和胜利者站在一头,他/她会感觉不得不加入进来。但是,在现代宣传中,挟众宣传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式。接收者需要被宣传说服,从而相信由于所有的其他人都在做这件事,如果他们不做,他们就会被排除在外。
4. 简述舆论的形成过程。
【答案】舆论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问题提出。分散的公众成员意识到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人物、问题等,即舆论意识的客体开始被列入公众关注范围、提上公众讨论议程。
(2)社会讨论。特定的公共事务被列入议程后,分散的公众成员开始就其公开发表个人意见,公众之间(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团体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平等的、充分的、交换意见的过程,也是舆论形成的开始。
(3)社会协调(意见整合)。分散的个人意见并不是舆论,必须经过讨论,把大量的、不一致的、散落的意见,通过选择、吸收、扬弃,进行集中、归纳、综合,最后形成一个集合性的基